“奇跡”是相當難做到的,創造“奇跡”更是難上加難。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經受了耕地和水資源約束“雙緊”、氣象災害與生物災害“雙災”、物化成本與人工成本“雙漲”、國際因素對生產和市場“雙沖擊”等多重考驗,實現歷史罕見的“八連增”。非同尋常,這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糧食“八連增”,成績來之不易。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撐、抗災減災、行政推動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機制,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生產發展之路。
政策扶持更加有力。政策釋放強烈信號、發揮激勵作用,對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至關重要。十六大以來,******確立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事實證明,中國人能夠解決好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連續9年發布指導“三農”工作的1號文件,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部署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任務,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發展的政策,包括取消農業稅、建立種糧補貼、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收購價等政策。農民在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時,感受到******重農抓糧的決心。也增強了務農種糧的信心。
設施投入更加有力。糧食增產需要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十六大以來,******制定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科學規劃糧食生產布局,加大對農田水利、標準糧田、土地整理等重大項目的投入力度,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財政累計安排小農水補助資金169億元,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資金100億元,改善灌溉和排澇條件,增強抗御旱澇等自然災害能力。2005年開始在全國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目前項目已覆蓋了所有農業縣市。
科技興糧更加有力。糧食增產潛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十六大以來累計投入50多億元,促進技術研究集成和成果轉化,形成推動糧食科技發展的強大合力。通過實施種子工程,加快選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品種,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2008-2012年,******財政累計安排40多億元,在全國建設22406個集中連片的糧食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并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個市(地)、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試點。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這表明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為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
指導抓服務更加有力。糧食生產作為低效益產業,依靠行政推動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2006年以來,*********連續7年召開全國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會或工作會,部署安排春季農業生產各項工作。2011年開始,*********組織開展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11個增產行動成員單位對23個?。▍^、市)聯合開展督導檢查,督促地方抓好各項增產措施落實。各地廣泛動員、匯集力量,促進各類要素向糧食生產匯集,推動了各方面力量向糧食生產聚焦,初步形成了******統籌、部門聯動、上下協同抓糧食生產的新格局。各級農業部門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因時因地因苗落實好田間管理措施,提高技術到位率。
防災減災更加有力。近幾年,受氣候變化影響,干旱、低溫、洪澇等災害多發頻發。各級農業部門牢固樹立減災就是增產的理念,創新工作思路,推進科學防災減災,努力做到防在災害前面、救在****時間、抗在關鍵時點。合理調整農作物區域布局,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做到主動避災。積極探索和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開展社會化、規?;?、集約化的病蟲害防治服務。通過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病蟲防治作業效率可提高5倍以上,每畝水稻可增產50公斤以上,小麥可增產30公斤以上,防治次數可減少1-2次,農藥用量可減少20%以上,節本增效、增產增效作用顯著。